K8凯发餐饮有限公司

  • 形象展示
  • 新形势下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策略

    发布时间:2024-03-21 17:23 来源:K8凯发餐饮有限公司 阅读次数:

      2021年5月31日,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从多元文化主义到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反思与实践》一书进行了探索。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可以说,国家形象建设与传播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会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那么,中国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呢?在千头万绪的各种工作中,历史的规律、理论的发现和实践的探索都验证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必须深植于文化基础。可以这么说,人们开始了解中国形象时,如果第一印象是中国的文化思想鲜明、易懂,且与自己的国家或民族文化有所关联,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有积极性。

      那么,奠定文化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呢?国际传播研究给出的答案是语言。语言的国际传播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全球化的能力与潜力。

      在这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抢占了先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国家的语言在各种合力之下已经形成了近乎垄断的格局。英国国际传播学者达雅·图苏指出,“在近两个世纪以来,英语已成为全球商业与传播的通用语”。

      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广自己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克服语言障碍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以英语的国际传播为例,有些研究认为英语的全球化更多的是技术革命的结果。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技术均发端于西方,因此英语在对外传播中具备了其他语言无法获得的天然优势。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忽略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战略层面为实现英语全球化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除了我国国内语言学界以往研究所总结的、政府扶持或民间组织推动开展英语教材建设和为英语学习创造条件等策略外,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四个值得借鉴之处。

      18世纪中叶,英国在所属殖民地大力教授英语,把传播英国文化价值观作为巩固统治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从中,英国深刻认识到语言推广的战略作用。两次世界大战后,旧殖民体系瓦解,英国的国际影响力日渐衰微。在这种情况下,对英语国际地位的捍卫得到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34年,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它名义上是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却获得了英国政府实实在在的财政支持。美国虽然在建国200多年来一直未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官方语言,但英语实质上就是它的国语。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致力于在移民中确立英语地位,并将其视为树立美国精神和美国认同的基础。1906年以来,能够使用英语是外来移民加入美国国籍的必需条件。1951年,德国歌德学院创办。截至目前,它已经在全世界144个国家建立了78个分支机构,其中还包括犹太人聚居的以色列。法国一直将推广法语作为法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和文化外交的第一要务。1883年,法语联盟创立。目前,它已经在133个国家落地,每年接收超过50万学员。1991年,西班牙塞万提斯塞万提斯学院成立。它以西班牙教育科学部的名义组织考试,颁发西班牙语水平证书。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和美国就开始了英语教育的密切合作。1968年,美国与英国携手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推广英语,并将其纳入“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方案。近年来,美国和英国在英语全球化方面的战略合作因面临语言霸权的批评在表面上有所减少,但实质性的相辅相成仍然继续。这突出表现在两国以及英联邦国家对美国托福和英国雅思考试权威地位的认同与维护上。

      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就加大了对拉美等地区的英语教育。1999年,英语项目办公室并入美国国务院,以美国几乎覆盖全球的使馆为脉络,规划性地开展美国英语推广活动。在这方面,美国和英国探索出了可持续的“三步走”模式。第一步是以教育覆盖成长期意见领袖。第二步是以商业活动等巩固与成熟期意见领袖的联系。第三步是以地区性和国际事务维系精英意见领袖。具体来说,托福和雅思等英语水平考试是各国青年学子赴美国和英联邦国家深造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在此类人群中打下了英语基础。在商业领域,英语几乎是与英语国家交往的唯一语言,甚至拓展到非英语国家。英语被广泛用于谈判、文案和合同等各环节,从而巩固了英语在工作时期的意见领袖中的地位。以此为基础,借助国际组织普遍使用英语为工作语言等优势,让意见领袖中的精英们必须以熟练使用英语为必备专长。最终,一个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意见领袖的英语网络得以建成和不断加固。

      以法国为例,通过积极发展网络教学,在互联网上开辟视听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等手段,法国文化在使用新媒体的人群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我国也非常重视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仅“十二五”期间,国家就开展了“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方略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国际标准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然而,这些课题的着力点倾向于对内传播,重在汉语言文化在中国的保护与传承,而较少从国际推广的角度入手,提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化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战略高度上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以孔子学院为例,根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但是,本书利用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分析自2004年我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2015年的有关孔子学院的著述,却发现主要选题始终局限在三类,依次为:教学研究、管理研究和孔子学院传播效果研究。有关汉语全球化研究的论文数为零。此外,从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战略高度开展的中文语言国际传播研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仍处于空白。

      针对这一差距,我国急需加大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的战略研究。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经验。法国将法语宣传为“学法语就是成为贵族”。它以法国先哲们对法语文化的解读为依据,为法语贴上“精英语言”的文化标签。同样地,歌德学院在成立时,德国的解释是学德语就是学习深刻自省的德国文化。

      那么,中国语言文化的特定强调之处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华文明的联系中找到灵感。中国文化独立发生,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因此学习汉语不仅是为了获取与中国有关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一个独特视角,体会文明的魅力,保护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的样貌。如何针对这个命题凝练出汉语言文化的特色值得重视。

      很多国内研究认为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困难重重,并单纯地从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中找寻依据。然而,这种研究结论忽略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形象竞争的复杂性。本书在研究中,发现那些认为汉语言对外传播面临更多先天不足的结论,绝大多数没有将文化遏制等因素考虑进来。例如:美国国务院外务局将汉语划入第三级,即最难级别语言。这意味着学汉语所需时间是学习法语、西班牙语等第一级难度语言的4倍。然而,实证分析的结论却与美国的分级结论有所不同。根据我国对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的两家孔子学院参与“星谈”暑期汉语培训的学生的访谈,发现在此之前“60%的学生认为汉语非常难学。经过两周学习后,只有8%的学生认为汉语很难学”。从这个代表性案例中,可见我们急需切实加强自主的关于外国人学汉语的实际情况调查,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才能避免误判。

      传播离不开载体。在现代化条件下,传播深受技术的限制。在这方面,我们迫切需要凸显国际视野的、有战略高度的技术产品与服务。k8凯发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已经有了这种技术创新成果,关键问题是如何推广。例如:本书作者在调研时发现,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齐越教授主持研制了“汉字历时演化展示系统”。该系统以汉字历时演化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形象地展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为汉字的文化教育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对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孟睿思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的最大价值在于“借助汉语演进历程反映中国文化创造,这个设计反映了学汉语即是学中国文化的创新思路”。

      综上所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夯实传播基础。这个基础不能简单地依赖内容建设,而是要着眼于面向“两个一百年”战略,作出规划与部署。语言文字传播的特殊意义,是维护本国语的国际份额。一般地说,就是本国文化“走出去”。所以,发达国家才会高度重视这个关系到国家影响力的基础性问题,甚至不惜在彼此间展开激烈竞争。面对已有经验、现实的差距和中国的愿景,中国要尽快提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的规划和方案。

      以上内容节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从多元文化主义到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反思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从多元文化主义到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反思与实践》